米乐m6以数字技术、绿色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及其应用创新、融合创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开辟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空间。
最近,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算力网络、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迎来重大政策利好。
日前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国务院常务会议也部署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顾伟忠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称,新型基础设施是当今时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字底座”,可以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思路,能够有效解决碳减排中面临的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
“新型基础设施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我国重点用能领域的利用,推动实体经济有效节能降碳。”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樊轶侠对本报记者说,一方面,新基建能够通过能源优化米乐m6、成本优化、风险预知及决策控制优化等,以更为快捷、精准、智能的非物质化操作流程替代无效、低效、冗杂的传统物质化工作流程,减少能源浪费,助力实现碳排放追踪和管理。另一方面,在数字化驱动下,各类节能降碳行业的发展和新旧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带来强大的“绿色”外溢效应,为社会产品和服务提供额外的绿色增加值。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传统基础设施体系需要根据“新发展理念”的支撑需求进行战略性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基建必须有系统性、质的“代际”飞跃,才能为传统基础设施体系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以新带旧”驱动力。推进新基建高质量发展,必须保障其科技支撑体系、工程支撑体系、创新成果融合应用体系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新基建如何在推动绿色低碳中发挥作用?顾伟忠从三条逻辑思路来分析:以新基建自身科技创新助推节能减排、以数字经济助推低碳发展、以产业赋能助推绿色转型。
顾伟忠表示,以科技创新助推节能减排的第一层作用在于新基建的“新”。新基建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是代表科技创新的前沿产业,自产生之初就伴随着高科技、低耗能的生产环节和技术服务,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支撑。第二层作用在于用“节能黑科技”推动建设“绿色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自身的节能降耗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更是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抓手,绿色新基建是大势所趋。第三层作用在于智慧化管理。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数智”控碳,减少管理过程中的碳排放。
在数字经济助推低碳发展上,顾伟忠认为,一方面,新基建、数字经济和“双碳”目标融合共生。另一方面,新基建、数字经济和碳减排之间具有联动积极效应。
在产业赋能助推绿色转型上,顾伟忠说,新基建渗透效应强,与生产运营、社会治理等诸多领域深度融合,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具有“一业带百业”的功能。因此,新基建助推“双碳”目标达成的逻辑还在于以产业赋能助推绿色转型。
“以数字技术、绿色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及其应用创新米乐m6、融合创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开辟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空间。”万劲波指出,今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同比增长8.4%,其中,代表创新经济、绿色经济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合计出口增长66.9%。在全球追求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大趋势下,作为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智能、绿色产业的基础支撑,新基建成为全球合作与竞争的新重点。
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基建领域累计直接投资将达到13.9万亿元,带动的投资规模将超过21万亿元。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大量新型基础设施、设备的修建,相应的能耗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其绿色低碳发展的潜力巨大。
在樊轶侠看来,随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迅猛发展,数据中心未来10年还将保持过去几年的较快增长,5G基站的建设预计在2025年—2030年间达到高峰,节能降碳的空间相当大。
尽管新基建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但是其建设和运营也拉动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增长,相关标准和制度尚待完善。
韦福雷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新基建项目建设带动能耗碳排增长。如特高压输电线路、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带来上游钢材和水泥等高能耗环节的用能增加。二是新基建设施的运营环节能耗大。如数据中心的运营能耗巨大,被称为“不冒烟的钢铁厂”。三是新基建绿色低碳标准建设待提速。目前,低碳标准主要聚焦在以煤炭、石化、电力为代表的高能耗高排放行业。整体来看,新基建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标准相对滞后。四是新基建碳排放监管体系亟待完善。新基建作为新产业,很多领域的碳排放并未纳入重点监管对象范围。
樊轶侠指出,有些地方的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利用效率不高,造成实际能效水平不高。如云计算服务,不少地方政府建云平台,数字企业又在产业园区内建云平台,整体的利用效率不高,但从数据中心使用的冷却系统到电子垃圾的管理,许多因素都影响了云服务的整体碳足迹。
此外,新基建中绿色低碳相关绩效评价体系较为薄弱。如地方尚未对新基建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绿色低碳相关的绩效预算评价标准体系不健全。新型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也还处在研发和试点阶段,仍然存在绿色低碳技术瓶颈。
顾伟忠表示,在“双碳”目标下,新基建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提前布局、绿色发展。一方面,不断促进相关行业减排降耗,抢占全球零碳产业新赛道;另一方面,在已有产业基础上嫁接转化,利用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顾伟忠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布局。明确新基建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和短期行动计划,在布局之初就应将绿色低碳指标纳入考虑范围,有效控制新型基础设施自身的能源消耗。二是强化目标协同,联动协调发展。在其建设框架内制定并完善行业碳排放强度标准,建立一套碳核算标准和方法,将碳排放量超标的建设项目纳入行业准入负面清单。三是坚持科技减排,赋能低碳发展。以“科技+”推动能源,加大绿色研发力度;以“场景+”推动减排。四是加强制度供给,打通政策壁垒。加强政府引导,将新基建纳入绿色扶持计划,同时将新基建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用能权交易市场。
樊轶侠认为,要加强数字基建宏观布局米乐m6,有加有减地推动数字基建投资,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借助数字技术搭建碳排放管理平台,健全碳排放管理体系,强化能源消耗、碳排放数据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研发支持力度。
“通过创新提高设备节能和运营能耗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提升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从源头上减少新基建的能耗和碳排放。”韦福雷说。
韦福雷建议,加快能源跨区域配置的制度体系建设,推进绿色电力的跨区域交易。进一步破除电力消纳的区域壁垒,充分发挥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绿色电力配置能力。加快推动高能耗产业的转移,通过“东数西算”加快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
万劲波指出,当前,我国在新科技、新能源、新材料、民生、生命健康、绿色低碳、农业农村现代化、区域发展、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治理等方面,还有大量的新基建投资需求。要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把握新科技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科学布局和推进建设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技术创新为驱动、融合创新为场景的新型基础设施,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